無論是果粉,還是蘋果的競爭對手,都對iWatch翹首以盼。據5月6日路透社消息稱,蘋果希望借iWatch打造全新的移動醫療平臺。筆者認為,在首款iWatch規格和平臺運行規則沒有被蘋果公司正式確認前,談論其市場前景還過早,就像一個胎兒還在媽媽腹中孕育時,就談論他是否能考上清華一樣,純屬娛樂性占卜。但蘋果iWatch跳票多次,憋也該憋出大招了。
為何智能手表“火”不起來?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智能手表,林林總總有30多款,但從市場反饋看,無疑都算不上成功。智能手表之所以“火”不起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硬件上存在明顯的缺陷和短板;
目前已經上市的智能手表,在硬件上都算是先天不足的“早產兒”,芯片、電池和顯示屏等關鍵組件的供應商,面對可穿戴設備即將到來的浪潮還沒完全準備好。
第二,產品定位模糊,用戶群不明朗;
目前在售的智能手表,都需要借助智能手機才能實現其完整的功能,它看起來更像是手機的高級附件,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中老年對健康更在意,但除了極個別對新生事物愿意嘗鮮的中老年數碼極客,目前智能手表枯燥無味的應用難以吸引他們。
第三,缺少殺手級應用和商業模式。
智能手表可以用來讀短信、看微博,也能測脈搏量血壓,但這些應用對用戶而言,體驗并非全新而必須的。現在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統亂世階段,三星Tizen、Pebble系統等系統,彼此之間兼容性很差,目前智能手表上的應用十分匱乏。
iWatch的未來由頑疾解決程度決定
筆者這樣在科技圈邊緣看熱鬧都能看出的智能手表的缺陷,蘋果公司自然看得更清晰,我認為iWatch未來能夠多大程度的占領市場,取決于如果解決智能手表頑疾的力度上。
第一種層次,如果iWatch能夠在硬件上消除明顯短板,就可以獲得還過得去的銷量。如果在續航時間,交互方式上都有明顯的改善,那么iWatch的銷量會輕松地超過百萬。
第二種層次,如果iWatch誕生了殺手級的應用,比如在醫護方面出現了極為方便好用的應用,相應的落地服務也做得很優秀,那么iWatch可能會成為獻給父母理想的健康禮物,大賣是順其自然的。
第三種層次,蘋果再次創造奇跡,iWatch能重新定義智能手表,帶來讓人意想不到又驚喜的新功能,讓用戶覺得非買不可。但現在來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四種層次,蘋果變成最大的醫療服務交易平臺。單純售賣iWatch硬件其實能給蘋果帶來的收益也很有限。如果蘋果依靠iWatch平臺,將線下醫療服務搬到了線上平臺銷售,那么有可能誕生出一個上千億美元的醫療服務線上平臺。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蘋果覺得現在即便推出iWatch也是泯然眾人矣,還將繼續跳票。
iWatch平臺推出勢在必行
目前無論是蘋果還是三星,來自智能手機業務的利潤貢獻,都是優秀的財務報表和股價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所以在智能手機增幅迅速下降時,就必須找到下一個利潤增長點,而可穿戴設備幾乎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作為蘋果的老對手, 谷歌Android Wear已經蓄勢待發,微軟也躍躍欲試,所以iWatch不得不發。
相比而言,蘋果生態系統雖然封閉,但對應用品質的嚴格控制和合理的分成模式,還是贏得了消費者和開發者的信賴。除了醫療衛生領域,其實iWatch與耐克、勞力士等品牌都存在跨界合作的可能性,而且跨界會大大拓展iWatch的商業機會,增加iWatch成功的幾率。
iWatch產品是國際化的,但iWatch在國內的醫療服務應用,必然需要本地化的支撐,假如一位老人突發心臟病而暈倒,智能手表再聰明,也只能給醫療單位或者老人的親屬迅速報信,救命還得靠身邊最近的專業醫生和醫療機構。這就給了那些在移動醫療領域積極耕耘的中國公司提供了寶貴的商機。
蘋果將于6月2日召開的2014年全球開發者大會,iWatch又一次成為傳聞中的熱點。iWatch或許并不能創造一個新的奇跡,但它非常有可能獲得不菲的銷量,成就一樁賺錢的好生意。這不正是庫克一直擅長的嗎?